首 页 最新动态 各界反应 图片资料 相关报道 专家评论 老人生平 相关专题 老人论坛 English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站内搜索:
  香河老人故居简介 12-15  
  香河老人展室展板照片 12-15  
  香河老人展室资料 12-14  
  故居行车路线与联系方法 12-14  
  论坛开通 10-07  
周凤臣老人简介(English) 12142  
香河老人全身舍利及生平简介 9985  
媒体对香河老人早期新闻报道 5902  
香河老人新闻专稿(一~四) 5876  
肉身存世,五载不朽(1997.11) 5603  
“香河老人专题网”联系方法 5341  
“1995香河研讨会”专家发言 4633  
“2017香河研讨会”交流文集 3821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20日   出处:何训      已经有3121位读者读过此文

新书连载:《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九

 

 

《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九

香河老人与《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全面阐述了作为宇宙的最高存在、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生行为的总规则的道(道之体),阐述了德(道之用),以及道与德的关系。《道德经》文义深奥广博,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香河老人不识字,也没有读过《道德经》,但她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一生行善积德,做人修心,贫困艰辛不移其志,厄运磨难不改初衷,以一羸弱之躯,得以成就辉煌的生命奇迹,实在与老子清净自正、无为自化、取法自然、归真返璞的思想相通。

 

一、道与香河老人修的良心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如果道能够言说出来的话,那它就不是真常不变的道了。在道家的文化里,道是宇宙人生最根本的规律,是最高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道与香河老人修的良心,是什么关系?

在中国,不同的文化里面,对心,尤其是对良心,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解释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的;有解释为善良天性的;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还有将良心解释为好心的,等。这些解释都需要再进一步的解释。比如说良心是好心,就必须还要说明什么是好。对一些人是好的,对另外的一些人可能就是坏的。是做点好事叫做好呢,还是有时候不做好事更好呢,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好呢,还是如唯识学所说,净化八识,转识成智为好呢(唯识学将第八识解为心,第七识解为意,前六识解为识。八识有染、有净,需要转识成智才能成正等觉)?

香河老人如何理解良心,取决于她对良心的证悟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老人的言行,可以与儒释道经典进行一些对比和分析,从而做出我们粗略的解读。

在百姓心中,良心则是最大的天理、最高的存在了。在香河老人心目中,也应该予以认可。

根据老人的言行,良心当然应当包含随顺天地造化万物大德的成人成己成万物的含义在内,良心其实就是道的体现。

应该包含自净其意的净化层面的意义。

还应当包括万古不变的意思,和“不可言说”的色彩。

香河老人的“修好”,应当是把良心放在最高的位置,以良心这心目中的最高天理、最高存在、万有的本源,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当然这良心与儒家的明德、佛家的自性或佛性也是相对应的。

关于良心简单说这几点,在后文香河老人的信仰中,将继续对此解读。

 

二、老子的守静笃与香河老人修良心18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特别注重笃静,因为在那样的宁静中,能够观察清楚万物的循环往复,能够回到生命的不生不灭的原本状态。知道这不生不灭就是明明了了的智慧,就能一切都顺其自然,包容、成全、自然而完全合于道,终生避免危险。否则就会妄作,得凶险的结果。

香河老人修心的18条,都是去除烦恼(贪嗔痴慢疑)、扫除影尘、净化自我以达无我的静心功夫。这些话对应“明”,对应“容”,对应“全”,对应“公”,等等。总之,修心才能合于道、“没身不殆”。

香河老人不认识道德经的字,但她老人家的修为,与老子这段话清净自心的功夫是相应的。司马迁说老子是清净自正、无为自化。香河老人通过修好而清净、而自正,通过发愿,修好而成习惯、而自然修好、无为修好,自得良心的开化,不也是对司马迁这句话的注释吗!

 

三、香河老人静中观察一例

与老人关系最近的三女儿说,经常见老人两眼微闭不蔫声地坐着一动不动。一次,她好不容易把老人推醒,老人却告诉她,“以后见我这样,不要推我,不要打扰我,又接着说了几遍:“你瞧这人成天有多苦!”

香河老人一动不动,不是女儿以为的睡着了,而是她在静中观察,观察的是人生,发出的感慨人有多苦,这是观察的结论。对此做两点分析:

1)谁不知道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呢?香河老人自己吃的苦还少吗?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若修行止观,则不可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地观察这生老病死的现象,这样才可能见到生老病死现象背后的真实,才有可能转凡成圣。用术语说,就需要加强第六意识的寻求分别和伺察分别,即修四寻思智、四如实智。有了这样的智,才能透过世俗现象的遮盖而见到第一义谛。换个说法是,只是心里面寂静那是止,如果加上深刻的观察和思维,心在禅定,就“能知世间生灭、不生灭法相”,得“无生法忍”。香河老人这一句感慨,说明她对“人生是苦”有非常深刻的观察,说明她是修止观,或修禅定的。

2)这句感慨说明老人不仅对大家知道的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有深刻的观察,就是对第八苦——五蕴炽盛苦,比如其中行苦,也观察了。五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七苦皆由此生。第八苦中的行苦,还隐含苦苦和坏苦。苦苦就是常人说的苦,下至畜生都能感到。坏苦就是可意的境界被破坏了而感到的苦,多数凡庸之辈都不认识这种苦。事物生灭变化的境叫行。这变化,对常人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其实就是常人没有感受到“不苦不乐”掩盖下的行苦。当然苦受、乐受也掩盖了行苦,常人在苦乐时更感受不到行苦了,行苦被苦受乐受掩盖。相反常人于中还要坚持认为是我在感受,执着有个自我存在。“又诸凡夫,于自体上,计我我所,及起我慢”。但“一切圣者,观唯是苦”(瑜伽师地论意地之二),圣者观察自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苦,都是烦恼,哪里有个“我”呢。

行苦是闻思佛教教理而修行的人,才能观察到的苦。天天静坐的人一旦一天没有静坐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就是行苦的些许感受,以此是否可以想见一下,唯有圣者才能观察感受到的诸行是苦呢?有一个颂说行苦:“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由对人生是苦的观察,进而寻找苦的原因以及解除苦的方法,直到去修行,佛家给出了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门,道家指给了笃静观复、归根复命返璞归真的道路。

 

结语

香河老人一句“你瞧这人成天有多苦”的由衷感叹,是她深刻观察人生是苦之后,流露出来她心里的慈悯和观察人生的智慧。

 

赞曰:

老子笃静观复根,凤臣冥思无言音。

一声慨叹人生苦,良心与道一共振。

 

作者何训教授

 

 

阅读原文:

《修好》—— 我读香河老人之九  香河老人与《道德经》

 


 


百度搜索 百度地图 百度香河 微信公众号 香河老人故居 老人故居导航 香河老人展室 河北天气 香河天气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香河周凤臣老人保护研究学会 2020-2030  地址: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胡庄子村 邮编:065400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2349号   联系人:程  霆  联系电话:13366711012  电子信箱:bjchengting@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