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动态 各界反应 图片资料 相关报道 专家评论 老人生平 相关专题 老人论坛 English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站内搜索:
  香河老人故居简介 12-15  
  香河老人展室展板照片 12-15  
  香河老人展室资料 12-14  
  故居行车路线与联系方法 12-14  
  论坛开通 10-07  
周凤臣老人简介(English) 12142  
香河老人全身舍利及生平简介 9985  
媒体对香河老人早期新闻报道 5902  
香河老人新闻专稿(一~四) 5876  
肉身存世,五载不朽(1997.11) 5603  
“香河老人专题网”联系方法 5341  
“1995香河研讨会”专家发言 4633  
“2017香河研讨会”交流文集 3821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30日   出处:何训      已经有3126位读者读过此文

新书连载:《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十四

 

 

《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十四

香河老人的信仰

为如实了解香河老人的信仰,需要梳理一下相关的信息。

 

一、是蛇仙吗?

有人说,香河老人是蛇仙。理由是,她属蛇,蛇年蛇日生;而且每年冬天体质都很弱,夏天转强。每年两次集中掉皮;胡庄子她的老家里有蛇,不让打,任由其活动。

这是个别人的揣测。

香河老人蛇年蛇日生不假;老人一生体弱多病,这是事实;每年掉皮是新陈代谢所致,这是简单的常识;当院子里看见蛇时,老人不让打,更是她戒杀护生的实情。但这都不是归到蛇仙的理由。

香河老人一生艰辛,残酷的命运打击接连不断,饱尝人间痛苦。不是老人天生就觉悟,而是她经受了苦痛而深受震动,对生死有了深切的观察和感悟,苦痛变成了觉醒,觉醒而发出了照亮生命的智慧之光。那场大病当是老人“悟开”生老病死、敬畏生命、慈爱生命、自觉完善与升华生命的转折点。从那以后,老人“就是修好”,严格律己,修良心做好人。坚持吃素,不杀生害命,直至临终,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未改变。正因为对生命的这种感悟,对生命的敬畏和慈悲,才有了老人的“修好”,有了吃素戒杀的信条。别说是蛇了,就是其他的动物,也都在她戒杀之列。这正是觉悟的表现,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而与蛇仙无关。反过来说,如果真的是什么“仙”,这样“修好”的仙,有良心的仙,敬畏和关爱生命的仙,护生戒杀的慈悲之仙,不是比世间一些好人还好吗!

 

二、是香头吗?

有人说,香河老人是“香头”。河北一带所说的香头即指巫医、神婆神汉之类。说香河老人是“香头”,这也是一种误解、错解。

1)流传数千年的我国巫文化

巫医,或巫文化在我国流传至今,已有大概不止几千年的历史。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觋以鸿超事而为尧医”。

一次尧行猎,正当卫队长鸿超弯弓搭箭欲射树上的一只大鸟时,传来打道回府的命令,鸿超漫不经心地射出了箭,准备集合卫队。不料大鸟叼住了鸿超的箭,反甩回来,正中鸿超左眼。左右卫士急忙帮助拔箭,箭杆拔出来了,不想箭头却深深卡在眼里无法拔出,鸿超流血满面,翻滚不止。尧急命在附近村中寻医,村民领来一个老者和两个小孩子。老者看了看鸿超,命带来的女孩为鸿超拔箭矢。小女孩先拿出一个钉子钉在树上,然后绕树三匝,用手一指钉子,大喊一声“疾”,钉子即刻从树里飞出落在脚下,众人惊讶。小女孩走到鸿超面前,如前一喊,箭矢立刻从眼中飞出。这时,尧才与老者攀谈,问老者,箭头飞出是何道理?老者说这是“气禁”。万物都有气,气在内一推,孩子用气在外一拉,箭头就会出来。气禁之法可使虎狼百虫皆不得动,鸟不得飞,河水为之倒流。尧请问老者姓名,老者答名觋。尧说,我听说黄帝时有官名觋,你是敬仰觋而取其名的吗?老者答,他正是当年的觋。尧问觋,何以到此?觋答,自从黄帝白日飞升成仙以后,他先后到几个大山里面静修,数百年过去,修仙不成,不能飞升,就回到世间授徒,免得医术失传,刚刚收了两个小徒,女孩九岁男孩七岁,前几天才来到这个村,不想遇到大王。尧说,如果你愿意,还是回来继续当你原来的官如何?觋点头答应。这是觋以鸿超事而为尧医的故事。觋又称巫觋。

例二,桑田巫预言春秋时期晋景公吃不上新麦。

《左转·成公十年》载,“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按故事来翻译,《左转·成公十年》(前581年),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高大,形状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天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大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内室,大鬼又破门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而醒,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吃不上新麦子了。时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 

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进奏说:秦国有良医,是神医扁鹊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若能请来,主公的病,一定有救。于是就派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良医高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的病况已经危殆,又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高缓是良医,他来治病,对我们很不利,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两个童子说完了话,就从景公鼻孔钻进去,景公惊醒,感觉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高缓来到,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不能到达,治不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寡人梦境相符,真是良医!

到了六月丙午日,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巫人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巫人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上厕所,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

巫觋和桑田巫,是功能高的巫。

据说黄帝之前人跟鬼神“交通”很普遍,也比较混乱。到了黄帝的时候,下令禁止百姓与鬼神“交通”,而委派两名官员分别负责南北两路与鬼神的“交通”事宜,从此普通人就很少能鬼神打交道了。

2)香河老人能感应到神灵,本是修行人的平常事,不必大惊小怪。

妙峰山、丫髻山和北京的五个娘娘庙(称五顶娘娘庙),集中供奉碧霞元君为主的东华神仙(丫髻山在香河北面,俗称北大庙,香河人每年四月初至中下旬到丫髻山赶庙会,丫髻山庙会是河北省四大庙会之一)这些神仙都是受了皇封的。在北京修建鸟巢、水立方的时候,北顶娘娘庙还有神奇的故事流传呢!

“修好”初期的香河老人,就能感应到某些“仙家”和娘娘这类神祇,能看香谱,这是情理与现实中的事,对修行人来说这类“感应道交”的现象,是平常的,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现象,可以思考和研究它,但不应该大惊小怪。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本是人鬼神同居的世界,你感觉不到那是你的问题,不是他们存在不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我们只做实事求是者。

 

三、是入了什么“道门”吗?

有人听到一些只言片语,就判定老人入了什么“道门”,并且一定是得到了“真传”,而“真传”其实就是一句话。然而,谁都说不出他们认为的道门叫什么名字。

这种说法有真有假。说老人有真传,其实那是老人在38岁大病一场将死之时,发愿终生“就是修好”这一句话,的确可以称为“真传”。发愿后老人果真实实在在地将生活的全部都转成了“修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如果香河老人告诉“咱就是修好”,修良心、做好人,给了这句“真传”,如今有几人能诚心诚意去照着做?老人家乡那么多村民,可有几个能学得道爷的医德医术,悉得真传了?香河县那么多人都知道王二奶奶的故事,可是听了故事转成修行的能有几人?修成肉身的除了香河老人,还有别人吗?又有几人能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转成“咱就是修好”呢?香河老人从小体弱多病,在家当姑娘的时候就有志学医、救人疾苦,后来虽然没有读书,但经过多方自学,坚持“修好”,终于学得医术在身,非寻常医生可比。仅从医学、医术的单纯角度看,香河老人也是一个人间的奇迹。

至于认为老人入了什么“道门”,则不符合香河老人的实际情况。

香河老人没有任何宗教的身份,不是尼姑、道士,也不是佛教、道教的居家之士,有的文章说她是“老居士”,或者把她描写成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的样子,则完全是想当然了。“正门”都没有加入,更别说是进什么“旁门”了。香河老人的修行在心地,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像她这样大心的人,怎么可能加入名不见文献的别样小“道门”呢!

据笔者考察,她根本没有参与任何有组织的宗教性活动,哪怕是与所谓的第二个人的联系都没有。所以,“道门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香河老人是有信仰的。信仰属于思想范畴,不是组织的形式,二者需要分清楚。

 

四、诚心信奉观世音菩萨

香河老人在泛神的祖宗、灶王、阎君、山神、土地、城隍、老爷这些农村民俗的环境里长大,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她的思想,在信奉观世音菩萨上可以得到如实体现。

1)佛龛“上供观音下供老爷”

香河老人供奉观世音菩萨,简单而朴实:一个佛龛(文革后为一个两屉桌),一个香碗是茶碗不是香炉,一颗诚心。

佛龛长宽各约一米,门是雕刻的。这佛龛本不是杨家的东西,推断起来,只能是老人从娘家带来的(周家在老人8岁时从香河搬迁到北京,但香河留有老屋,还存放很多东西。老人从小留住香河姑姑家)。这个佛龛在文革初,破“四旧”时被毁掉了。

佛龛“上供观音下供老爷”,即观音菩萨画像在上,老爷画像在下。老爷就是大家熟悉的关老爷关云长,据说成了佛教的护法。画像都是市面上买的。这种简单的供法,与现在有些人家中佛堂富丽堂皇、豪华庄严,根本不能相比。

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有求必应,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普现三十三种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何种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种身而为说法,使之度脱。观音菩萨圆通之德,普门示现,使一切众生能圆通于佛道。

我们常见的观世音菩萨形象,有杨柳观音、白衣大士、施药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洒水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大悲观音等。

据传,北京两山、五顶娘娘庙里供奉的几位娘娘,围绕碧霞元君这个中心。而这位元君,虽说是道家神仙,东华大帝的女儿,主宰人的生,也叫送子娘娘,但按照传说,也是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之下成道的,所以也能以普门品加以理解。依据普门品,给予香河老人及时救助、扶持、影响和激励的那些人,比如我们知道的白庙子的道士、王二奶奶、远房的舅妈郝氏、杨家的公公、娘家的爷爷、北京两山五顶庙里的娘娘、九子观音母,等等,何尝不可视为观世音菩萨化身对香河老人的点化呢!

2)以菩萨为楷模,激励自己一心“修好”

老人供奉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楷模,像菩萨那样慈悲,像菩萨那样普度众生。

文革初佛龛被毁,村里不许供奉观世音菩萨,也不许烧香,但老人却将供奉深深地埋在心底。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世精神,牢牢扎根在香河老人的心头,无法磨灭。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一直感动她、激励她不停顿地继续“修好”,践行她许下修好的诺言。环境越是不顺,香河老人就越是加强自己的心性修持。

什么是信奉观世音菩萨?香河老人救苦救难的事例(见《一个默默“修好”五十年的农家妇女》的做好人部分),就是生动的回答。信奉观世音,也极大地充实、深化、广大着香河老人“修好”的誓愿。

3)敬香与悔过

香河老人经常敬香,一方面是敬仰菩萨,以菩萨为楷模,激励自己一心“修好”;另一方面则是在菩萨前检讨自己的过错,真诚悔过,洗心革面、翻出良心,返璞归真。这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净心功夫。

老人常说,“修好就要找自个儿的不是,天天都找,没活干的时候多想想自个儿哪儿不对,多‘倒过儿’,改过来,翻出良心”。

改过,按毛主席的说法,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灵魂深处自觉闹革命”。按六祖惠能的说法,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按儒家的说法是“吾日三省吾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按五明佛学院达真堪布的说法是,“发现自己的错误叫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叫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叫彻悟;改正了所有的毛病叫圆满。没有什么别的开悟、成就”! 按老人自己的说法,敬香“倒过儿”,是为“翻出良心”。这是直指心性的层面,非常难得。

寻根溯源,没有文化的香河老人能练就治病救人的高超医术,当与她经常道“自己个儿”的不是,忏悔改过,直至翻出良心,有直接关系。其中的奥妙非个中人则不好理解。

在《六祖法宝坛经》的解读中,有将“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解读到“皈依天真自性佛”的高度,可见佛教对忏悔的重视程度。从这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老人在临终前几天,集中对子孙进行最后的训诫,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和嘱咐了。

4)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韩愈《劝学篇》里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是中学课本里的,至今记忆犹新。老人积“修好”之跬步,致高、致远何止于千里万里!这积善而成就圣心的无数功德,自然能够感天动地,感得神明,所以老人能“神明自得”。有这样的圣心,有这样的积功累德,感得神佛菩萨来加持、西方三圣来接引,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之所以引用韩愈的这段话,是要强调香河老人至诚而明的实际。

不要以为香河老人就是个简单修好和烧香磕头的农家妇女。她是个少有的好人,除了修好,没事就两眼微闭不蔫声坐那一动不动,如此静心不让人打扰(前文《香河老人与道德经》中已经解读了这种入静的关照功夫,这里不再重复)。修好让她拥有完美的人格,她生气勃勃,满身灵动,满身快乐,满身都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修好”是她的基本功,修良心是她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不言声”地开拓着灵性生命的旅途,她的眼光、知见、境界、慈悲、智慧,哪里是我们这类凡夫的头脑能想象到的!

5)应该用心来解读香河老人的信仰

香河老人的真诚,集中体现在修心做人行动的实在上。要想了解她,必须深入到她的生活中。她是一本用行动和心写出来的无字书,所以必须在她“修好”的生活里,用心来解读。

如果不是从行动而只是凭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解读老人,就太表面化了,必然会远离老人的实际。看重老人几十年坚持“修好”的所言所行,不在只言片语上议论,就不会得出令人遗憾的错误判定。

 

五、“良心”就是香河老人的信仰

香河老人的信仰联系着中国老百姓的信仰,所以要从中国人的普遍信仰说开去。

1)中国大概有四分之一人信佛、信菩萨。

一些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些中国人甚至包括某些“精英”也这样重复着。这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在文化上、思想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污蔑和绞杀。他们立论的基础,是肤浅地认为,只有信仰上帝之类的外在创世神灵才称得上是信仰,而其他的信仰则不能称为信仰。这是非常狭隘和错误的信仰观。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30%)、中国台湾(28%)、日本(71%)、韩国(23%)、蒙古(93%)等东亚地区以及泰国(94%)、柬埔寨(93%)、缅甸(90%)、越南(50%)、斯里兰卡(70%)等东南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徒人数约有7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1%

中国信仰佛教的人数从来没有精确的数字统计,也难于精确统计。虽然受无神论的影响某些宗教信仰被当成迷信或有神论而遭受批评,但佛教并非迷信和简单的有神论,依然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根据各种资料和相关数据估算,目前中国大概有四分之一人信仰佛教(估算约3亿多人)。

佛教诞生在印度,传入中国,融入中国,并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儒释道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普遍和最深远的。理解中国佛教,必须清醒地看到其历史之久远、理论之彻底、根基之深厚、人员之众广、阶层之繁多,和其面向现代社会转型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的艰巨。

2)信仰佛菩萨,就是信自己的本性、信自己的本心。

什么是佛?佛者觉也,是对生命和宇宙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而智慧与慈悲觉行圆满的人,是回到了人的本心或本性的归真之人。什么是菩萨?菩萨是去觉悟有情的觉悟了的有情。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佛在性中做,莫向心外求。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是皈依自性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一切都源自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这是佛家三界唯心的洞见。

是信仰内在的本性还是信仰外在的上帝或其他创世大神;是向内心寻求无上的智慧,以智慧彻底解放生命,摆脱生死轮回,得大自在,还是向外祈求创世大神的拯救才能回到天国?这是佛教与神教的根本区别。信仰人人具有的本性,这是称佛教为“不是宗教的宗教”的根本依据。清楚这一点,就可以明白,何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的佛教语录,在中国传播的那么普遍;也就可以明白,何以佛家“明心见性”、“智为能度”的思想,在中国那么深入人心。总之,中国人民的信仰,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与西方神教信仰完全不同的道路,是内求智慧、自我解放的道路。当然,尽管耶稣、默罕默德在中国信佛的百姓心里,也都是令人敬仰的大爱无边、慈眉善目的大菩萨。近些年来信仰天主的中国人亦有所增加。

3)老百姓信仰良心——这是中国的“大乘气象”。

佛教之所以能传入中国,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正如达摩祖师所说,是因为观察到的震旦有“大乘气象”。这大乘气象是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基础和成长光大的肥沃土壤。

这大乘气象,从文化上说,是诸子百家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老子道德经弘扬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的传统,和儒家“明明德于天下”的儒学传统。从思想上说,则是老百姓中普遍的“良心”信仰。这“清净自正、无为自化”和“吾日三省吾身”内省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群众普遍向内寻求的良心信仰,正是中国本土思想与佛教心性本净思想能够融通的根本。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本土思想的大乘气象、大乘基础。

中华民族是良心滋润的肥沃黑土地。良心是中华文明至精至纯的无上瑰宝。信仰良心是中国人民信仰的根基和世代不灭的传统。任何信仰一旦离开了中国人的所谓良心,都将化为子无虚有。

4)良心就是佛菩萨。

香河老人可能不知道关于佛教的那么多论述,但她“修好”——修良心做好人,核心是修良心,是向内的心地净化的智慧寻求,这乃是香河老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大乘气象”、大乘根基。

香河老人是在修好的实践中、在修出良心的过程中,理解和通往佛家自性的。用她的话说:佛菩萨就是良心,良心就是佛菩萨。这种说法与佛教“即心即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老人在后期,经常嘱咐后人要相信佛菩萨存在了:为什么老人担心人们不信佛菩萨,常说“信不信由你,但有没有不由你”;为什么老人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人们有正确的信仰、说“没有正确的信仰当不了好人”?因为,有她修良心的自身体验为证,更有明心见性、无上觉悟的诸佛菩萨为证。

5)“良心”是香河老人信仰的最集中、最朴实的表达。

香河老人临终前多次反复以手指口、再以手指心,这是老人对后人最后苦口婆心的嘱咐和最重要的交待,也是老人一生信仰的最集中、最朴实的表达。当时老人家说话非常困难,都是长孙拉着奶奶的手,通过长孙来口授的。老人以手指心,再指口,如是反复数次,那情景当事者现在都铭刻于心。

对这个嘱咐的解读,写在解读香河老人修好的“五句经”的第一句里。为了更好地了解香河老人,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引用这段文字:

“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要信仰良心。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对着口,心眼要放在正地方”。

香河老人的信仰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内心。老人“修好”的根本点是:修出良心。老人信仰的根本,是世间千古流传的良心。良心就是信仰。良心就是佛菩萨。正确的信仰就是信良心。信神佛菩萨就是信自己的良心。信良心,与《六祖法宝坛经》“皈依自性天真佛”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通过上面的逐一解析,我们不难体会到,香河老人的信仰,毕竟还是内在的良心。而香河老人的关键则是:诚心、信心、“翻出”良心。香河老人的修良心,正可谓是,笃行如一。

6)良心的深度

在百姓心中,良心也是很有深度的。非到彻底“翻出良心”的地步不能知道。

不言而喻,良心包括人的一切善良之心。

香河老人解释过良心吗?没有。但老人心“特软”,见人受苦遭罪、看见动物死于非命,常常不禁伤神落泪。从家人和乡亲都说她“爱哭”来看,良心应该包括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之心在内。

为啥老人忍病、忍苦、忍累、忍逆境、忍辱等的忍受力特别强?不是因为她的身体强壮,她身体羸弱又是缠足,这样的身体如何能忍受得那么多的痛苦?这只能说明她把这些苦难看透了,说明她有智慧了。从这点可以看出,良心应该包括智慧之心在内。

人们常说,“一切都要凭良心”,这是说,良心是人生的根本准则和规范,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儒家用文字标为明德,道家强名之曰道。

人们对坏人也常说,“拍拍你的良心”,这是说,好人坏人都有良心,良心人人本具,普遍存在,不从外得。

人们常说“天地良心”,这是说,良心天长地久,不随外境而改变,万古不变,有永恒的风采。

人们常说“不能昧良心”,昧——不明,不能不明良心,就是要明良心。这相当于佛家明心见性中的明心、儒家明明德于天下的明明德。

良心不能被污染,它“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有佛家所言自性的底蕴。

人们言必称良心,它不仅是众善的本源,良心应该高于孟子的“四端”,当然良心也应包含自净其意的净化意义在内,蕴含内求生命智慧的上下求索精神。

人们默契认良心、合良心,良心俨然是最大的天理,是形而上最高的“高山仰止”的存在。

老百姓有谁去解释过良心?没有,从来就没有,但哪管是个小孩子也都不言而喻地明白良心。为什么?因为良心不需要解释,良心应该是当下自明的,也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这良心有类似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言说”的深邃。

良心当然还应当包含随顺天地造化万物大德的成人成己成万物的含义在内,其实是指良心就是道的体现。

然而,根据老人修良心的言行,良心在一切处,又不着一切处。良心还具有缘起性空、无可执着的意味。

……

香河老人对良心了解的深度,在于她对良心体验的深度。总之,香河老人的“修好”,当是把良心放在最高的位置,以良心这心目中的最高天理、最高存在,与道家的道,与佛家的自性或佛性、与儒家的明德,都是可以对应和相通的,与自度度人慈悲和智慧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可以相比拟的。

良心甚深,解读甚难,唯证方知。需要以香河老人的实例,用心去感悟和发掘。

良心就是良心,一切言说都是隔靴搔痒。

我们应该深究良心、体验良心、发掘良心。我们应为良心写赞,为古往今来修良心的人写赞。

 

结语

有人说,香河老人是观世音菩萨的香童,8岁时弄倒了香,用脚踩了香头,由此被罚到人间受罪80年。

这是个美丽的传说。香河老人的故事从这个美丽传说开始,到老人88岁留下举世震撼的预言和肉身时止,剩下的则是后话了。

这是一个农家妇女“修好”50年终成正果的故事。

这故事的魅力就在“修好”,“修好”就是香河老人的真善美。

 

赞曰:

百姓良心意深深,唯证方知无言陈。

修好山中斜月洞,一朝醒来事事真。

 

 

 

 

阅读原文:

《修好》—— 我读香河老人之十四   香河老人的信仰

 

 


 

 


百度搜索 百度地图 百度香河 微信公众号 香河老人故居 老人故居导航 香河老人展室 河北天气 香河天气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香河周凤臣老人保护研究学会 2020-2030  地址: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胡庄子村 邮编:065400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2349号   联系人:程  霆  联系电话:13366711012  电子信箱:bjchengting@tom.com